什么是咬秋,咬秋什么意思
今日立秋,刚在头条上看到:立秋食西瓜,谓之啃秋,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。岁时风俗有记:立秋之时食瓜,曰咬秋,可免腹泻,过去,人们会在立秋前一天,把西瓜、蒸茄脯、香糯汤放在院子里晾一晚,立秋当日,合家饮之,为的是清除暑气、避免痢疾,刚还吃了。

贴秋膘是我国的一种传统习俗,一般是在立秋这天。中医有苦夏之说,夏季人群常有相对性脾胃亚健康之症候。既有季节因素,也有心理因素,身体亦呈消耗之势。一旦立秋,民间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,称之贴秋膘。贴秋膘习俗起始于清朝,尤其在北方地区民间流行较甚。一是因为秋季是收获的季节,农民吃肉贴膘好有劲农忙;二是从文化讲,我国唐朝、元朝、清朝等朝代,以胖为美,秋季吃好既可防病又可养生;三是北方冬天寒冷,贴秋膘可以御寒,帮助度过寒冷的冬季。

俗话说“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”,依照祖国医学春夏养阳、秋冬养阴的原理,秋冬需要进补。秋季适当进补是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的最佳时机。扩展资料:秋天补得好,一冬病不找,但前提是要补得好,如果补过了头,每天的热量摄入大于消耗,贴膘很快会演变成发福,高血压、冠心病等就会接踵而至。

“抢秋膘”多为北方的习俗,也叫“贴秋膘”、“抓秋膘”。膘指的是脂肪,抢秋膘自然就是增加点脂肪,长点肉的意思。因为这是老一辈人留下来的习俗,更适合曾经的年代,但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不太实际,只适合少数人,估计大部分人“让秋膘”还来不及。每到立秋这天,北方城市的市场上卖得最好的就是肉,回民买牛羊肉、汉民买猪肉,总之在这一天里不分民族家家户户都在炖肉,不信您尽可以随便到北京的哪个家庭里调查,迎接您的准是炖肉。

立秋,是“二十四节气”之第十三个节气,秋季的第一个节气。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,立秋是阳气渐收、阴气渐长,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。在自然界,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。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,立秋还处在暑热时段,尚未出暑,秋季第二个节气(处暑)才出暑,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。所谓“热在三伏”,又有“秋后一伏”之说,立秋后还有至少“一伏”的酷热天气。
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。进入秋季后,由夏季的多雨湿热过渡向秋季少雨干燥气候,在自然界中,阴阳之气开始转变,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。秋季最明显的变化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,并开始落叶,庄稼则开始成熟,立秋是古时“四时八节”之一,民间有祭祀土地神,庆祝丰收的习俗。还有“贴秋膘”“咬秋”等习俗,立秋的特点立秋,意味着降雨、风暴、湿度等,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,趋于下降或减少。
除非注明,文章均由 全顺网络 整理发布,欢迎转载。